观音瓶流行于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由于乾隆皇帝对一些粉彩器物的用途、型体、花纹的要求常有御旨,制作前都画样或木样,经过审查之后才能正式烧制,所以乾隆一朝景德镇窑烧制的瓶式并不是很多,但件件细致精美。有时,瓶、尊在称呼上不易区分,一般来讲,口小腹大的称为瓶,以五彩、青花制品较为多见。观音瓶的特征为侈口,颈部较短,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浅圈足,瓶体修长,线条流畅,与人们所见的艺术作品中观音菩萨手上所持净瓶相似。
关于观音瓶,还有一个美丽而神奇的传说。话说有一年龙泉大旱,禾苗枯黄。一天,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驾祥云闲游到此,看到此情此景,善心大发,要施法降甘霖下场透雨,拯救阳翟黎民百姓。观世音想:"东海水深,取之不尽,何不用它一用?但天高路远,用什么东西把水盛过来呢?"想到这儿,观世音俯身往下一看,只见一处烟雾弥漫,火光冲天,是一处窑场。听说这里出产一种宝瓷,用瓷器盛水不就很好吗?
观音菩萨来到一个窑户门口,从彩虹姑娘那里拿到一个精美的青瓷宝瓶。去往东海上空取水,返回到龙泉上空,把宝瓶口朝下开始行雨。地里的庄稼喝足了水,禾苗儿直挺挺地往上长,变得绿油油的。龙泉的黎民百姓奔走相告,感谢观音菩萨降下甘露。彩虹看得真切,观世音手持宝瓶滴水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里。于是她就照原先送给观音菩萨的那个瓶样,又烧制了许多陶瓷瓶,并取名叫"观音瓶"。
因为观音瓶给人们带来了好的收成,所以,人们也称观音瓶为“丰收瓶”。时至今日,观音瓶的纹饰也变得多样,符合时代的审美,具有很强的装饰感。因此,也深受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