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新闻资讯

Category Classification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探索交流

陈万里——“行有余”而为之

来源: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时间:2014-07-31 编辑:张博 点击:3042

70多年前,在江浙地区崎岖蜿蜒的乡间小路上,时常会出现一个清瘦的身影。他并不是当地的农民,他手拿肩背的工具也不是农耕的农具。他总是独自一个人在这荒郊野外寻找着什么。他就是故宫博物院的陶瓷专家——陈万里。

他此行的目的是要寻找一种传说中的秘色瓷。这种秘色瓷,相传是唐代时供皇室成员专享的瓷器。它,美轮美奂;它,神秘传奇。它是什么?没有人见过它,更无从知晓它是怎样烧制出来的。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陶瓷专家,陈万里知道,要寻找秘色瓷,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到它的产地,也就是窑址。瓷的研究,无非是文献考据和考古调查。而对于秘色瓷来说,唯一的文献记载就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秘色越器”诗中写道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样的一句“秘色越器”似乎是一语道破天机,对于当时的陈万里,这“秘器”是不是指的就是秘色瓷,如果这样,那么越窑就是这种瓷器的产地,找到了越窑也就能找到秘色瓷。这样的想法似乎天衣无缝。他踏上了实地考察的征途,去寻找传说中的“秘色瓷”。

也许,陈万里的想法并没有他想的那样水到渠成。经过他不断地反复调查、对比、走访,考古界渐渐形成了统一的看法:在浙江的余姚、上虞、慈溪一带,有一“上林湖”,那里,就是越窑的中心窑址。但是在这窑具残片堆成山岭的上林湖内,找不到任何与秘色瓷有关的只言片语。除了破碎窑具,只有这漫山遍野的青瓷碎片。但这并不影响陈万里对中国考古界的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在当时考古界还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朦胧时期,时年30岁的陈万里迈出了中国田野考古的第一步。

陈万里在交通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曾不远千里跋山涉水、不辞劳苦地“八上龙泉,七下绍兴”发现了青瓷,这成为陶器研究史上一段佳话。《龙泉县志》里记载:“1928年5月,陈万里首次作龙泉窑考古调查。”民国初年,龙泉发生盗掘古窑之风,再次引起人们寻找哥窑的兴趣。在明代的文献中,龙泉就一直被称为哥窑的产地,神秘的哥窑瓷器会不会就隐藏在这里呢?出于探秘的向往,年轻的学者陈万里又开始了他在龙泉的艰苦搜寻。虽非考古科班出身,但众多的学养和超乎常人的悟性,使他成为我国自觉运用科学方法从事陶瓷考古的开山之人。

陈万里的治学,用孔子的话是:行有余力,则以为文。他的文章,也是“行有余”而为之,重实证而少自矜。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他遍访南北,特别是中原地区古窑址,成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典范。

Copyright © 2012 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jdzcyjyx@163.com  赣ICP备190129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