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圣发老人
在古老的瓷都,有这么一个地方,它记载了景德镇瓷器发展的历史,这便是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走进这里,便仿若走进了历史。这里有世界上迄今为止遗存最古老、体积最大、烧瓷最多的瓷器柴窑——清代镇窑,明代的葫芦窑,元代的馒头窑,风火仙师庙,身着清代服饰的窑工;这里也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制瓷作业生产线一一清代圆器作坊。然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这些,而是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如今这里已经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这里经历了上百年或千年的积淀,成为历史的遗迹。而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更是见证了这里的风雨及辉煌,瓷器及工艺的衰落或重燃光芒。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的重视,2009年10月,景德镇清代镇窑举行了隆重的复烧仪式;2010年10月19日,明代葫芦窑复烧成功。世人重新看到往昔的瓷器珍品,美轮美奂,堪称瓷中之宝,瓷中之王。这些对于景德镇及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来说无疑是振奋人心的消息。
然而,当我们看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80多岁的老制瓷师傅,在古代制瓷作坊内,向人们展示着明清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工艺及他们制作出来的国瓷精品时,当我们看到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沧桑,以及他们满脸的皱纹和满头白发时,是否又感到了心酸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圣发,1930年9月出生, 11岁开始学徒,手工制瓷技艺擅长圆器利坯。自己的两个徒弟也都是“40后”了,学徒孙正文68岁,陈道明67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汪会政,生于1938年7月,从10岁起开始学徒,手工制瓷技艺擅长圆器印坯;青花玲珑瓷传承人万远帆;青花瓷传承人徐玉闺……这些传承人屈指可数,且大部分都已年老。那么,这些古老的瓷艺谁来延续下去呢?世世代代的陶瓷艺术家们的初衷是能这些老的工艺能维持下去、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而不仅仅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并不希望这些手艺的代代遗失。而我们也并不想看到,若干年后,这些手艺成为“绝技“,成为永远的历史。
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也希望人们关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更多的陶瓷艺术家们加入到他们中去,古老的精湛的艺术能够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