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新闻资讯

Category Classification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拍卖透视

2012年过亿拍品赏析

来源: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时间:2014-07-31 编辑:张博 点击:2734
辞旧迎新,艺术品市场也将迎来新的曙光。回顾2012年的惨淡市场,专家学者称“深度调整”的一年,藏友也捂紧口袋随时观望行情的走向,拍卖公司面对一年的成果也表示不如往年那种火爆的局面。然而,市场的“低调”并没有阻挡住那些拍卖过亿作品的再现。中国名瓷网带你一起归纳2012一年中四件过亿拍品以供广大爱好艺术品的同行赏析。

1201263日,北京保利2012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中国近现代书画夜场上,李可染《万山红遍》以2.55亿元落槌,加上15%的佣金,最后成交价为2.9325亿元。此次保利拍卖推出的《万山红遍》,尺幅巨大,是嘉德拍出的同一题材作品尺幅的4倍,是荣宝拍出作品尺幅的3倍,是民间流通作品中尺幅最大的一件。

1962年至1964年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可染得到了半斤故宫内府朱砂,开始尝试用朱砂写积墨山水。他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两句为情境,创作了七幅《万山红遍》题材的作品,这是李可染的里程碑式画作。

“红色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20世纪“文革”的政治氛围,虽限制了很多画家的创作空间,但是也成就了相当一批山水画家对“红色”的别样情怀。而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极具代表性,也是其山水画的成名作,奠定了李可染在“红色山水画”的地位。

《万山红遍》一反平时惯用的淡墨画法,集中突出“红色”。这种色调的强烈转变,塑造出另一种崭新的审美境界,整幅画作构成红白黑三色的交响。画家创作使用了名贵的上等朱砂,墨色映衬下,朱砂的红色鲜艳浓烈却沉稳凝重。

据了解,1999年,第一幅作于1962年的《万山红遍》,现身中国嘉德秋拍。此时的艺术市场刚经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极其疲软。该作以90万元起拍,最终以407万成交;2000年,秋季荣宝拍卖推出的尺寸较小的《万山红遍》。虽然此时的经济危机余波未平,但此作经过多轮竞价,最终以501.6万成交。

2201264日,北京匡时2012春拍中国书画夜场在北京国际饭店举槌。晚935分,万众瞩目的过云楼专场拍卖终于登场,这件拍品的估价为1.8亿。经过几轮竞价,一买家(凤凰出版传媒)加价至1.88亿,最终以1.88亿的价格落槌,加佣金后成交价为2.16亿,现场响起掌声。

拍卖完毕之后,匡时老总董国强上台感谢了前来参与这次拍卖的各位,并强调,如果是国有买家买了这件作品,匡时将把买家佣金捐出,但他强调,现场竞得这件作品的不是国有机构,但国有机构在拍卖后仍然有7天的优先竞购权,所以,这件作品虽然已经拍出,但仍然还留有一丝悬念,让我们敬候7天后谜底揭晓。(过云楼藏书炒作事件)

作品说明“过云楼藏书”历经六世风雨坎坷,顾氏曾将之视若珍宝并终年秘藏,其藏书集宋元古椠、精写旧抄、明清佳刻、碑帖印谱800余种。其中四分之三也已于上世纪转归于南京图书馆,只剩这170余种,1292册,是唯一还在私人手中的国宝级藏书,特别传世孤本《锦绣万花谷》(前集四十卷,后集四十卷共四十册)更是堪称全世界部头最大的宋版书。

及至20世纪90年代初,“过云楼”藏书仅余此四分之一,有七十余种尚被顾氏后人完整保存,其余藏书500余种、3000余册被南京图书馆收购。

这批私人收藏的“过云楼”藏书共有179部,近500册,卷帙浩繁、蔚为大观。既有宋刻《锦绣万花谷》(前集四十卷,后集四十卷共四十册),元刻《皇朝名臣续碑传琬琰集》这样名重天下的存世孤本;元代刘氏日新堂、明代毛氏汲古阁这样鼎鼎有名的藏书家和出版家;还有黄丕烈、顾广圻、鲍廷博等大家批校手迹,在民国时期,这些就已是千金难求的国宝级藏品。

《锦绣万花谷》是一部类书,自成书以来就享有盛名,清代著名学者阮元有“书成锦绣万花谷,画出天龙八部图”的诗句。《锦绣万花谷》的重要价值在于它保存了大量佚传古籍中的部分内容。这部“宋代的百科全书”,将现存百科全书的年代拉到历史上限,其文献与辑佚价值之高罕有与之比肩者。即使撇开这部书在文献和史料研究中的重要性,单就文物价值而言,这样一部焕然如新的宋板孤本巨著,也是无以复量的。

除宋刻《锦绣万花谷》外,这批“过云楼”藏书中的精善之本比比皆是。元刻《皇朝名臣续碑传琬琰集》是海内外孤本,历经明末毛氏汲古阁,清鲍氏知不足斋递藏。傅增湘《顾鹤逸藏书目》著录并定为“孤本”。这个本子被选入《中华再造善本》。该书裒辑了国内各级各类图书馆的珍贵善本,仅有两部私人藏书被收入这套书中,元刻《皇朝名臣续碑传琬琰集》是其中之一。

此外,《谈苑六卷》系明季抄本,此书《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仅存两部明抄本,未见刻本。黄丕烈、顾锡麒朱笔批校更显名贵;元皇庆二年(1313)刻本《胡思绍校周易启蒙翼传三篇外传一篇》为顾之逵“小读书堆藏”旧物,初刻初印,全国公藏书目著录仅存一部;元至正元年(1341)日新堂刻本《易学启蒙朱子成书》为初刻初印;明毛氏汲古阁刻本《易解十卷》由黄丕烈通校批注;此外明初黑口本《香溪范贤良文集》、清中期抄本《契丹国志》等均为罕见之物。

古籍版本不仅讲重要源流,也讲究收藏源流,除固有的版本价值外,在流传过程中经名家收藏或批校题跋,钤盖的收藏印,都对它有所增值,这批过云楼藏书名家钤印累累,前呼后应,溢价甚丰。过云楼的旧藏抄本、写本大多有独到讲究,常常有《补》一卷,又叠经一系列名家重校,价值远高于同样的版本。

3、在嘉德2012春季拍卖会“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专场中,李可染作品《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以1.242亿元人民币成交,创出今春拍卖场首个高价,也刷新画家拍场成交纪录。

此幅《韶山》创作于1974年,是李可染同类题材作品中尺幅最大的一幅(141.5×243.1cm),构图完整,经过多次加工,成为李可染的经典构图和革命圣地山水创作的集大成之作,该作品曾是1996年秋季中国嘉德《新中国美术作品》专场的封面作品,当时以154万人民币成交,16年后再次现身中国嘉德。当拍卖师报出6800万起拍价之后,即得到场内买家积极响应,随后轮番竞价,经过近30次争夺,最后被一位场内买家收入囊中。

目前所知,文革期间的的1969年,李可染从牛棚被召至北京饭店作布置画,即有一稿未及署名的《韶山》(109.8×166.2cm)1971年李可染下放丹江,又画有一稿《韶山》(71×107cm);1974年,李可染在对前两稿的基础上,斟酌构图,细心经营,创作出这件巨幅《韶山》(141.5×243.1cm)。

与前两稿相较,此幅《韶山》画家加强了整幅画面的空间感和叙事性。在纵向上,前景的水塘愈加开阔,松柏笔直而立,树冠相互掩映;中景主席故居成为视觉的中心,背后绿树成荫,层层推向天际。在横向上,画家拉宽了整个画面,右侧宽阔的水田和掩映林间的新居将视线引向远方。在叙事性上,画家通过勾勒大量的人物,表现出来自全国的工农兵高举红旗到韶山参观的场景。画家巧妙地将参观的人群分成数组;有的正走向故居,有的已参观完毕,有的正合影留念,有的则席地而座,相谈感想。不同的人群点缀了整个画面,让画面丰满而鲜活

42012124日晚,北京保利2012秋拍“古代书画夜场”在亚洲大酒店举槌,其中王振鹏的《江山胜览图卷》以8800万元价格落槌,加佣金1.012亿元成交。元代王振鹏的《江山胜览图卷》,水墨绢本,纵48.7厘米,横950厘米,作于1323年。图中生动地描绘了元代仲春季节江南的山水风光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包首楷书题签:“王振朋江山胜揽图”,卷尾隶书名款:“至治癸亥春莫廪给令王振朋画”。下钤白文方印“王振朋印”朱文方印“孤云处士”。卷首钤收藏印:“重诏”,卷首和卷尾共钤有清乾隆、嘉庆、宣统皇帝的鉴藏印玺十方,并在清《石渠宝笈续编》、《石渠随笔》卷四著录。

全图共分为:天台山、永嘉城、圣寿禅寺、瑞安城、宝坛寺五个部分,开合张驰,疏密有度,充满了节奏韵律之感。

此卷曾被作为乾隆时期清宫重要藏品,被末代皇帝溥仪带出清紫禁城,一度存入长春伪满皇宫“小白楼”内。伪满灭亡后,该卷从“小白楼”散佚出去,先收藏在沈阳的郎某手中,后流入海外某私人藏家,辗转至瑞士尤伦斯艺术博物馆收藏。

《江山胜览图卷》虽为元代宫廷画家所绘,但该图客观地保留了很多宋代江南建筑的特色,并保有竹、樟、柏等南方植物以及水牛、山羊等南方家畜。画中所绘人物,仍旧保留了宋代的衣冠服饰,许多人物的装束在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中均有出现。特别得注意的是,画中出现了元朝蒙古族的人物形象。

此画卷中大约有十六个蒙古持械军卒押运粮草的图像、画中两座城市(温州府治的永嘉、瑞安)的建筑,包括元代修筑的净光塔、永嘉码头等,为元代的历史事实无疑。如果对当时两座城市及周围的民俗加以综合考证,诸如迎娶活动、南戏、杂技、医药、佛事、航运、渔业等,特别是对画中蒙古官僚娶亲的场面、永嘉杂剧、元代最为先进的四桅船及卷尾和尚杂技等图像进行考证的话,这些画中人物形象,有力证明了他们是在元代活动的证据。

画面中人物众多,但丝毫无凌乱之感。画家将其中各行各业的人物有效地组织起来,使画面高潮迭起,吸引观者饶有兴致地“逛”完全图。在人物的勾勒上比例协调,造型精确,线条圆润且概括的十分生动,性格、职业、身份刻画得栩栩如生。画家不仅擅长描绘人物,而且兼擅表现各类牲畜如鞍马、牛羊和诸多家禽等,对马匹的结构和动态可谓是烂熟于心。笔下的家禽和飞禽则虽是点到为止,但不失形态,隻隻俱若自然。

《江山胜览图卷》既展示了社会风俗的人物活动,又体现了古代庙宇建筑的规模形制,有关其学术性、艺术性、历史性的研究,涉及到了中国绘画史、鉴藏史等诸多问题。所以它既是研究元代当地社会政治的“百科全图”,又是研究元代绘画百科的重要图像。它是一个元末画家的笔墨世界,又是一个元末社会的历史缩影,它在整个中国美术史上,都是极其重要的画卷!

Copyright © 2012 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jdzcyjyx@163.com  赣ICP备190129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