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牌小店广州城内随处可见 折射行业发展瓶颈
“虽然街边档的陶瓷多半不会珍贵到哪去,但是打完一折后一两千块,怎么也是个小名家的作品,说不定放着放着就升值了。”邱先生住的小区里开了一间“景德镇当代名家精品店”,他在店里“大甩卖”的时候买下了几件“名家作品”。当被行家告知他买的“作品”没有太大收藏价值、顶多只能作为家居摆件时,邱先生倍感失望:“什么名家作品才能收藏升值?”
“景德镇当代名家精品陶瓷亏本大甩卖”、 “景德镇陶瓷现代名家大师作品展”、 “租约到期、今晚装车”……如今,在广州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这种“景德镇名家大师瓷器展销会”打出的煽动性广告标语,而绝大多数商家们并未信守承诺按时撤场,依然坚守在城中各个角落“打持久战”。这些“名家之作”究竟从哪来?收藏价值几何?景德镇产业发展至今缘何显示出各种混乱局面?记者近日走访广州多家景德镇瓷器街边档,一窥景德镇陶瓷业发展的“冰与火”。
近日,记者来到天河北路中段的一家景德镇陶瓷店。尽管这家店地处闹市,附近也有不少高档住宅区,但生意却一样冷清,50多平方米的店内竟无一个顾客,老板娘见了记者进来也不招呼,但见记者对产品有点兴趣,原本漫不经心的老板起身来报了几个价:“我们这里卖的高档瓷器都出自景德镇大师之手。”
不过记者发现,这家店里的瓷器来头五花八门,有景德镇瓷、潮州瓷,也有德化瓷。有的打了5折后还需上万元的瓷器,图案看起来并不像手工绘画。
上周日下午,在中山大道西某小区的一个打着“景德镇当代名家精品陶瓷亏本大甩卖”的档口前,老板指着店内的一件件瓷器向记者推销起来:“虽说艺术无价,不过我店里的景德镇精品很多,且都打一折出售,全都配有收藏证书,有的还是‘全球最低价’!”
不起眼的瓷碗
印着“中南海怀仁堂”
拿起一个不起眼的瓷碗,记者发现其底款上赫然印着“中南海怀仁堂1957年”等字样。在随后的交流中,这位卖家坦言自己是江西景德镇人,广州这样的档口几乎都是景德镇人开的。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位于淘金东路的一家号称正举行“景德镇陶瓷现代名家大师作品展”的店铺一探究竟。只见店里店外到处都张贴着红纸,上面写满了“最后半天,全场十万火急清货”、“租约到期、今晚装车”等宣传口号。老板称店内的瓷器全部来自景德镇,他们也都是当地人,全场瓷器2折销售。
红遍大江南北的景德镇陶瓷又怎会只依赖实体店销售呢?记者登录国内某知名购物网站,先后输入“景德镇陶瓷”和“景德镇瓷器”两个关键词,共找到相关商品超过50万件。除了可定制产品未标出市价外,最便宜的茶碗仅售1元,而最贵的一件名为“景德镇陶瓷(张松茂原作)、90年代景德镇牡丹王、古董珍品”的商品则标价168万元。
网售商品高中低档一应俱全,促销方式也五花八门。经销中高端产品的商家大多称自己代理销售数位景德镇名家的众多签约作品,并为买家提供“研发-设计-生产-送货上门”的定制一条龙服务。与之相对的是,在中低档“红海”中搏杀的“掌柜”们则大打“贴心”牌。有的商家表示运输风险由卖家全责负担,买家在支付一定运费后,公司可对商品进行保价并派出专人专车全国护送。
造假手段:
大多数瓷器图案只是贴花纸
记者了解到,这些四处开花的街边店无论产品或经营模式都大同小异,大多由景德镇当地人经营,他们的“分店”遍布广州等各大城市,售卖的商品多为景德镇当地生产的低端产品,经营模式是寻找大城市人流密集的街巷并租下档口,无需装修就可以即时开业,并采取“前店后住”的方式在春节前后“蹲点”数月。
“不少产品是贴花纸烧制的,有的还加点釉在上面;也有手工绘制的,但作者只是景德镇周边的普通人,他们照着别人的图案描画,水平之低可以想象。”一名行内人士透露,同一款产品的产量往往可达数百件或数千件。
上一篇:古玩受冷落,今瓷成新宠
下一篇:龙年瓷器“龙”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