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陶瓷百科

Ceramic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瓷百科 > 瓷都艺术文化渊源

明朝青花瓷的特点(一)
明朝青花瓷的特点(一)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详细]

2014-07-27

中国秦汉时期陶瓷文化史
中国秦汉时期陶瓷文化史
秦赢政13岁继王位,后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始称皇帝。将以往各藩王制度废弃,分天下为郡县,但至二世胡亥,各处大乱,刘邦起事,破秦灭楚,立国为汉。[详细]

2014-07-27

清三代瓷器凤纹杂谈
清三代瓷器凤纹杂谈
清代饰以凤纹的瓷器较明代增多,而且画法风格各不相同,按纹饰的组成分成双凤、团凤、夔凤、凤凰牡丹纹、龙凤纹等,此时凤纹的表现基本上贯穿整个时代的瓷器生产,并多为官窑制品。康熙、雍正、...[详细]

2014-07-27

明朝与”福”
明朝与”福”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上出现最频繁的文字,大概就算“福”字了。从明代早期(洪武、永乐)到晚期(天启、崇祯)均有,可以说一个“福”字写穿了大明王朝!南京是明代开国京城,发现写有“福”字的碗...[详细]

2014-07-26

汝瓷生产工艺解秘
汝瓷生产工艺解秘
清凉寺窑炉与蟒川严和店窑相距甚近,这里窑炉基本以马蹄形为主,窑内结构与严和店相似,间或有矩形两窑相傍出现。虽年深久远,古窑难以复原。但有几点可以推定:窑前没有发现煤渣堆痕迹,燃料...[详细]

2014-07-26

中国商周时期陶瓷文化史
中国商周时期陶瓷文化史
大约在距今四千多年之前,农业生产的发展不断进步,私有制开始出现萌芽,原始氏族部落的社会形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当时长期定居在中原一带的夏部族,通过联合其他部族形成了由夏王朝统治的奴...[详细]

2014-07-26

元代青花瓷的特点
元代青花瓷的特点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详细]

2014-07-26

宋代青花瓷的特点
宋代青花瓷的特点
宋朝从960年到1279年,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详细]

2014-07-26

瓷器原始的成型方法-----泥条盘筑法
瓷器原始的成型方法-----泥条盘筑法
泥条法 是通过泥条来构筑成型的一种盘筑技法。泥条可以是经手搓成,也可以通过压泥条工具挤压成型。搓泥条时要把握好泥的可塑性,以免在盘筑形状时产生开裂。如果想以泥条盘筑法一次完成一...[详细]

2014-07-26

瓷器原始的成型方法-----手捏法
瓷器原始的成型方法-----手捏法
手捏法 是用手直接对泥进行创作的最原始、最简单的方法。是训练作陶者对泥土厚薄与软硬感觉最基本的练习。这种方法能直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体现作者的表现欲。这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是练习陶艺...[详细]

2014-07-26

乾隆前后期珐琅彩的特点
乾隆前后期珐琅彩的特点
乾隆后期的器体造型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继续沿用乾隆前期珐琅彩瓷时的造型,例如蒜头瓶、胆瓶等;一种是乾隆后期创新使用的新颖器型,例如葫芦瓶、长颈瓶等。[详细]

2014-07-26

青花瓷上的纹饰郭子仪庆寿
青花瓷上的纹饰郭子仪庆寿
郭子仪(697—781),汉族,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身材魁梧,勇武不凡。[详细]

2014-07-26

青花将军罐中“三娘教子”的故事
青花将军罐中“三娘教子”的故事
图中的这只青花将军罐,主图画着三个女子带着几个孩子在园中游戏。女子带孩子玩的画面在明清青花瓷上颇为常见,被冠以“仕女婴戏图”。玩的内容多是扑蝶、采花、放风筝等,但这个将军罐上的画面...[详细]

2014-07-26

中国陶瓷文化史——原始时期
中国陶瓷文化史——原始时期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断定中国原始陶器开始于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问题的。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龙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详细]

2014-07-26

世界各地是如何学习景德镇的制瓷技术的?
世界各地是如何学习景德镇的制瓷技术的?
中国古瓷的外传,所及之处,国外人士无不仰慕倾倒,视为奇珍异宝,饮誉极隆。但由于运费昂贵,要买一件瓷器真是难上加难,因此,常常有外国人专程来中国学习景德镇的制瓷技术。[详细]

2014-07-26

Copyright © 2012 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jdzcyjyx@163.com  赣ICP备190129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