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
咸丰至宣统时期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手工业日趋萎缩。这一时期的瓷器烧造水平进一步陷入了低谷。仅有光绪朝瓷器制作工艺较有起色,但也无法与雍正、乾隆时期相提并论。清人许之衡说:“嘉庆虽犹存典型,然仅虎喷中郎之似,道光画笔出以轻俏,而物料美感远逊前朝。咸同一蹶不振,虽美术退化,亦时势使然也。光绪稍稍复兴,但有形式而乏之精神矣。故观于瓷业之盛衰与历史世代变迁之局成正比例。然由朴以趋华,由简以趋,乃必循之轨也。”这段话正是概述了清代嘉庆以后社会局势的变化与制瓷业状况的因果联系,以及在此时期瓷器制作的总体特点。
这一时期窑变红釉瓷的胎骨显得更为粗松,器壁更加厚重,击之有“嘭嘭”的浑厚声感。有些官窑器物底足处呈现淡淡的“火石红”斑,民窑器胎骨多为灰白色或白中闪黄色。
瓷釉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釉面上的蓝色几乎不见,甚至变为全红色。有的器物仅在口沿内部留有不规则的蓝色或紫色窑变痕迹。由于烧制时釉面流动性大,在器物口沿以及棱角釉面稀薄处多呈现月白色或白中闪黄色。到光绪、宣统时还出现了釉面演变为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一个窑变品种。民窑器中有些小件文具釉面变化丰富,类似于乾隆朝,但其釉质和胎质方面远不及乾隆。器底酱釉呈黑紫色,施釉均匀。
窑变红釉瓷的表面施釉更厚一些,均超过了以往。有些小件器物如观其断面可发现釉的厚度几乎接近于胎骨的厚度。釉面上普遍分布有极其细碎的开片纹,并且“崩茬”现象极为严重。除光绪、宣统朝外,其余官窑器表釉色暗淡,光泽感较差,釉色普遍不及以往艳丽,稍有灰暗。民窑器物釉质粗糙,还常见有气泡。这时期垂釉现象依然严重,也要进行后修胎,出现缺胎少釉现象。
款识方面,咸丰年款为“大清咸丰年制”六字两行楷书刻款。同治时为“大清同治年制”六字两行楷书阴刻款。光绪时为“光绪年制”四字两行楷书款或“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三行楷书刻款。宣统时为“宣统年制”四字两行楷书刻款。但这一时期的年款一般和前期相比均比较少见。
清代窑变红釉瓷器的器型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从功能方面上看大致是这样一个特征:官窑以大型的陈设瓷器居多。例如,各种瓶、尊、壶、花觚、花盆等。此外还有体型较小的花浇、各式洗等。民窑器物则以实用器为主,主要是水呈、笔洗、笔筒等文房用具,此外还有香炉等一些实用器。但是,不论官窑民窑,盘、碗、碟等小型生活器皿均比较少见。
从种类的变化上看,官窑瓷在雍正、乾隆时期品种丰富,而到了嘉道时器型减少,有各种瓶、尊、动物造像。咸丰同治时更显单调,多为贯耳瓶。光绪时有尊、贯耳瓶、海棠式瓶、笔洗等。宣统时有贯耳瓶。
从器物线条上看,雍正时的器型线条流畅,柔中带刚,自然生动。大器庄重而不显笨拙。乾隆时的器型多数能保持雍正时的风格,也有的失去了雍正时的典雅柔和之感。嘉道时的器型线条略显生硬,大器略显笨拙。咸丰到宣统时期,器型线条多数不够生动柔和,显得比较死板,大器也更显笨拙。
以上是从几个方面将清代窑变红釉瓷器的演变规律分别加以论述。当然,这些只是普遍性的特征,总会有些例外的情况。大家在鉴定时,要从器物的瓷胎、瓷釉、纹饰、款识、器型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判断,任何只注重某一方面的鉴别,是片面的和不科学的。同时,通过对清代窑变红釉瓷演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清代社会和制瓷业由盛转衰的历史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