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陶瓷百科

Ceramic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瓷百科 > 瓷都艺术文化渊源

中国瓷器艺术近百年的发展路(四)

来源: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时间:2014-07-25 编辑:张博 点击:2728

釉里红 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经高温还原烧成后,在釉下呈现瑰丽而沉静、艳媚而不浮躁、热烈而含蓄的红色。

  唐代长沙窑率先使用铜元素为着为剂,开启了宋钧铜红釉和元代釉裹红装饰工艺的先河。由于科技和工艺水平的局限,秋裹红呈色很不稳定,佳品屈指可数,故历来视为名贵之珍。

  时至今日,不仅能根据柴、煤、油、气不同烧成条件,按不同的泥料和釉料配制釉裹红色料,而且能科学地掌握烧成温度和气氛,使之还原发色相对稳定。色彩效果和风格特色随不同的配方和烧成状况而千秋各异:有的红中夹绿、黄、赭、紫色斑,变幻微妙;有的红如血,艳丽晶澈、火流律动、宛若郎红;有的红中泛绿、黄中透红;有的红得深沉、闪烁紫光;有的在铜绿周边晕散着红色的边线,深红周围渗透着浅红色晕。传统的釉裹红红得鲜嫩而又沉着,纹饰线条细腻清晰,较少流动和泛绿变化。而现代釉裹红红得娇艳,且红中多变、易于流动、变化自然,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心态。

  根据釉裹红的不同配料,其装饰手法更为灵活多变,诸如釉裹红线绘:即用不甚流动的釉裹红色料以线条勾绘图案纹饰;绘:即以釉裹红色料当作墨一样用笔绘,随运笔疾缓和轻重而浓淡厚薄不一,则呈色忽灰忽艳、忽红忽绿、变化莫测;刻绘:即在成片成块绘的色料上用工具刻划纹饰或在刻划的纹饰上绘釉裹红,使釉裹红呈色发生深浅变化;刷绘:用工具将釉红色料均匀地刷在坯上,抹绘纹饰等等,均能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釉裏红除单独运用外,尚有与青花、色釉、刻划花、釉上彩绘等相结合的多种装饰形式。

  釉下五彩 突破千百年来由唐代长沙窑创制的釉下单一彩瓷以及元代景德镇青花、釉里红单色彩绘之风貌,而使釉下彩瓷进入到五彩缤纷的世界,首立奇功的是湖南醴陵。

  本世纪初,著名人士熊希龄等积极推行“一立学堂、二设公司”的主张,引进人才,改良工艺,促成了醴陵多种金属氧化物的高火性釉下彩瓷颜料的研制,创造了“釉下五彩”。

  它先用墨勾线,然后用桃红、海碧、金茶等几十种釉下颜料,采用“平混”、“接色”、“深浅”、“罩色”分水技法彩绘于坯上,罩釉高温烧成,烧后墨迹挥发,而呈现白线彩色花纹。

  当时最著名者有张晓耕、彭筱琴等书画家。其山水、花鸟无不擅长,釉上釉下无一不精。再如吴寿等瓷业学堂的优秀生,对醴陵釉下五彩的发展亦是功不可没。

  草创初期,由吴寿祺等人创作的著名作品《荷花瓶》等为代表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就以质地精良、润泽清雅、色豊彩腴、艳而不俗的艺术特色,荣获湖北武汉业奖进会、南洋业会以及意大利、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一等金牌奖。至此,醴陵釉下彩瓷名噪天下、以其灿烂的五彩光辉而载入史册。

  1956年,自醴陵成立了陶瓷公司以后,停产了25年之久的釉下五彩瓷纔得以恢復发展。60年代初,随着球土高岺土的开发和运用,使瓷质进一步晶莹洁白,细腻精致。同时,又研制出20多种釉下五彩高温色料,如以氧化锆为发色剂的“241”不透明白色,70年代末又研制出“821”、“422”黑色和各种中间色,为新的装饰工艺创造了条件,使釉下五彩瓷装饰性更强,更加丰富,格调更为高雅。

  80年代,沿于清代粉彩“料地万花”的《釉下五彩黑地满花长颈瓶》,在黑地上衬托出饱满繁密、色彩妩媚的茎叶,成为醴陵釉下五彩风貌的代表佳作。近年装饰风格和表现形式上,除多见于图案纹饰外,逐步从工整细腻的中国绘画的章法和画法中扩展到具象与抽象结合的表现形式,如邓文科、熊贵等,他们在色彩运用和调配上,更趨于和谐统一和素雅含蓄,使釉下五彩品味更高。

  除艺术瓷外,釉下五彩在日用瓷上亦饮誉于世,诸如《釉下蓝彩牡丹纹中西配套餐具》、《釉下五彩黑地满花中餐具》等已成为精品瓷。如今釉下五彩的花色品种更瑰丽,工艺手法更精湛。既有典雅的五彩,又有翠碧的蓝彩、秀逸的淡彩和素净的白彩等。在生产工艺上创造了釉下皮印、贴花等新工艺。

  除醴陵外,湖南的建湘、洪江、界牌、新湘等其他地方以及景德镇、山东淄博、广东潮州等瓷区也闪烁着釉下五彩的绚丽彩光。无论在制作工艺、色料品种、装饰手法、表现形式和艺术水平等方面,均各有所长,颇见成效。

  铁锈花 即在挂有黄土泥浆的釉坯上,用含氧化铁的“斑花石”作彩料绘制纹饰,再施以透明釉,经高温烧成后釉下呈现赭褐色纹,如铁锈绘成,故称“铁锈花”。

  铁锈花在宋代已成为河北彭城磁州窑的代表品种。因材不同而别呈异彩:有白釉、彩釉、黄地、绿釉、黑釉铁锈花等。其特色是将图案构成的手法、潇洒遒劲的笔法、自由疏宕的章法熔为一炉,气势轩昂,意趣盎然,具有民间艺术独特的纯朴美的豪放美。

  磁州窑除铁锈花外,釉下彩绘尚有白釉釉下黑彩、白地绘划黑花、白地黑花红彩、白地醤褐花等艺术表现形式。白釉釉下黑彩即在坯胎上施以一层洁白的化妆土,再用毛笔蘸细黑料绘以纹饰,然后罩一层薄而透明的釉入窑烧成。白地绘划黑花则在白釉下的黑花上用工具勾划轮廓、花蕊,其纹样较白地黑花更为清晰、细微。它们一个显著特色是运笔粗犷豪迈、黑白对比强烈,具有民间艺术的风格气质和近似中国绘画艺术的笔情墨趣。

  50年代后,磁州窑不仅恢复了传统品种,而且还创造了质如象牙般柔润的象牙瓷、翡翠瓷及珍珠嵌法等新工艺、新品种。

  泥坯工艺装饰类 主要是以未入窑前,在泥料的配制、泥坯的成型过程中,坯体上采用各种技法、如刻划、堆贴、镂塑、印拓、剔填等工艺处理作为装饰手段和达到装饰效果的工艺。

  自古及今,泥坯工艺装饰手法不断更新和拓展:诸如泥条盘饰、拉坯手捏、乾料裂纹、旋坯抹色、弦纹旋削、模印贴花、泥浆沥线、泥浆喷洒、泥浆拓印、纱纲喷浆、色泥嵌填、色泥绞胎、镂空雕刻、堆填捏塑、玲珑镂填等等,工异技别,撮泥化神。

  刻划花 景德镇俗称“半刀泥”,最早见于唐越窑而盛于宋代,是最有代表性的釉下泥坯装饰工艺。“刻划花”即用工具在坯体上刻划纹饰,最后罩釉入窑烧成。由于所刻纹饰呈一边深一边浅,釉料覆盖后,因填充厚薄不同而浓淡不一。深厚者呈浓重色,浅薄者呈浅淡色,使釉色与纹饰相映成趣。

  工致精妙的定窑白瓷刻划花、犀利潇洒的耀州窑青瓷刻划花、华滋秀润的景德镇影青刻划花,都是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如今还有豆青釉、嫩青釉、黑釉、白釉、水晶刻划花以及磁州窑的色泥刻划花、龙泉青瓷刻划花等品种。除了一个层面的刻划外,又有多个层面刻划、刻划与浅浮雕、刻划与镂空、刻划与填色、刻划与彩绘相结合等表现手法。

  玲珑 又称“米通”、“嵌玻璃的瓷器”,亦是最有代表性的泥坯装饰工艺之一。它起源于宋代镂空工艺,经明代永乐年间演化成玲珑,清代乾隆年间专门烧制而成为传统名瓷。它是先在泥坯上镂空纹饰,再填入特制的玲珑釉,然后罩釉一次烧成。以其玲珑剔透、晶莹雅致而蜚聲中外。

  现代玲珑瓷在品种上除不加任何修饰而单独以玲珑作为装饰的“素玲珑”外,又有与青花青碧交辉的“青花玲珑”、与釉上彩雅丽和谐的“玲珑加彩”、在厚釉的深青色中透亮的“青瓷玲珑”、与半刀泥玉碧相映的“映玉玲珑”以及透丽盈彩的“五彩玲珑”等。近年来,稀土元素镨、呈色更加稳定。“玲珑眼”的形状也从传统的米粒状演化到月牙、流线、圆珠、菱角、多角等规则和不规则形状,尚可雕成蝴蝶、花草、水浪、云朵等各种图案。不仅在日用餐茶具中享誉遐迩,而且已拓展到各式花瓶、花插、花钵、吊灯、壁灯、皮灯等各种花器和灯具上,充分显示了玲珑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薄胎 薄如蝉翼、轻若浮云的薄胎瓷是泥坯工艺装饰之一绝。它始于明代永乐年间,胎薄似“半脱胎”,至成化年间竟薄如“脱胎”。从配方、拉坯、修坯、彩饰、上釉到装窑烧成,若一环有失,则前功尽弃,工艺难度系数极高。尤其是修坯“少一刀则厚,多一刀则破”。近现代精于薄胎修制的能工巧匠,凭着鬼斧神工的绝技,能修制高达60厘米以上,小到拇指般的薄胎器。111厘米直径、壁厚仅0.24厘米的巨型薄胎碗,140厘米×55厘米的薄胎皮灯都接问世。薄胎八角碗的制造更是绝艺称奇,它巧妙地利用坯体在窑烧中收缩的原理,将口沿由圆形变八角,自然成器,十分科学。这昭示着现代薄胎瓷制作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绞胎 亦称“绞泥”、“透花瓷”。源于唐代,系藉鉴于漆器犀毗工艺。用白、褐两色或其他多种色泥相间糅合一起成型,构成抽象花纹:有的像浮云流水,有的似山石木纹,亦真亦幻之中,令人无限联想。绞胎工艺宋代以后已不多见,80年代以来又活跃于景德镇、浙江龙泉等地。另外,有些陶艺家将绞泥切成薄片,镶嵌或黏贴于纹饰中,颇见新意;有的在釉料中加着色剂,经适当搅动后再施于坯体上烧成,这种绞釉虽不同于绞泥,却与之同出一辙。

  至于堆花、色泥、通花等泥坯工艺装饰也都有成功的新创造,其例不勝枚举。

  随着现代文明进程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多元化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陶艺家们不断地从民族传统中吸吮母乳,从异域文化中汲取营养,探索和追求装饰的多种语言、形式、技法的综合应用,在烧成工艺、泥坯处理、施釉技巧、材质选配、肌理应用、釉彩结合等方面多方位、多层次地精思巧制,以达到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20世纪的中国瓷器艺术,不仅颜色釉争奇斗艳,釉下装饰妖娆多姿,而且釉上装饰亦成就瞩目、欣欣向荣,并以其强烈的民族文化和审美特徵、丰富的艺术表现技巧和品类而屹立在世界艺林之中。

Copyright © 2012 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jdzcyjyx@163.com  赣ICP备190129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