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唐代,在浙江的越窑,匠人们曾用秘密配方烧制成“秘色瓷”。这种瓷器除了皇室成员之外,其他任何人都无权享用。凡是有幸见到“秘色瓷”的人,无不为它的美轮美奂所倾倒。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种神秘的瓷器连同烧制的秘密配方一起消失了。几百年来,再也无人亲眼见过这种瓷器,于是“秘色瓷”几乎成了一个虚无飘渺的美丽传说……
踏破铁鞋,考古学家寻找蛛丝马迹
上个世纪30年代,在江浙地区崎岖蜿蜒的乡间小路上,时常会出现一个清瘦的身影。从长相和衣着上看,他并非当地村民;而他手拿肩背的工具显然也不是用来耕作的。当地人很好奇,不知这个外乡人为什么会不时地出现在自家的田埂上,也不知道他独自一人在荒郊野地里寻找什么。其实这位个子不高、面庞瘦削的书生,就是当时故宫博物院的陶瓷专家——陈万里。他来浙江,是要寻找传说中的神秘瓷器——“秘色瓷”。
作为经验丰富的陶瓷专家,陈万里知道,要寻找“秘色瓷”,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到它的产地,即窑址。唐代诗人陆龟蒙曾写过一首诗,其中“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一句,形容的是一种颜色青绿的茶具,题目为《秘色越器》。陈万里想,如果“秘色越器”指的是“秘色瓷”,那么越窑就是这种瓷器的产地,找到了越窑,就应该能够找到秘色瓷。根据史籍上的记载,越窑在浙江。可是,偌大一个浙江,到底哪一个田间土埂或者荒野山坡会是越窑窑址呢?陈万里决心一处一处地找,哪怕踏破铁鞋。当大多数对考古感兴趣的中国人还停留在纸上谈兵时,30岁的陈万里已经迈出了中国田野考古的第一步。
上林湖一带在战国时属于越国,唐代时改为越州,“越窑”因此得名。
一个时代过去了,陈万里的努力没有白费,经过反复的调查、对比、走访,考古界渐渐形成了统一的看法:浙江的余姚、上虞、慈溪一带的“上林湖”,就是越窑的中心窑址。自此,无数仁人志士,追随着陈万里的脚步,在上林湖越窑的遗迹废墟中,年复一年地寻找着关于“秘色瓷”的蛛丝马迹。
然而在方圆数十公里的上林湖区域内,面对着几百处窑址遗迹,人们既没找到带有“秘色瓷”字样的残片,也找不到任何与秘密配方有关的证据,除了破碎窑具之外,有的只是青瓷碎片。
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越窑创烧的瓷器。古人在诗赋里,常把“秘色瓷”比作薄冰上的青云,可见“秘色瓷”也是一种颜色青绿的瓷器。而文献中又记载“秘色瓷”产于越窑,这是不是意味着“秘色瓷”就是青瓷呢?那又为什么给它取个“秘色瓷”的名字,还流传着秘密配方一说呢?
在长期找不到任何实物证据的情况下,人们开始颠覆原有的推测。一些学者认为“秘色瓷”就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一词只是富有文学色彩的形容,实际就是碧色、青色的意思,并不具有其它特殊含义。还有的学者认为,“秘色瓷”作为一种青瓷中的精品,既然专供皇室使用,当然要与一般的青瓷相区别,因此就取名“秘色瓷”,以此突出其与众不同;而所谓的配方,纯属子虚乌有。
一时间,各种观点和猜测层出不穷:“秘色瓷”是青瓷?还是用人所不知的神秘配方烧造出来的特殊瓷器?抑或这一切根本就是一个捕风捉影的传说,在中国陶瓷史上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秘色瓷”?此消彼长的争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在团团的迷雾中,真相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了……
步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考古学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规范,考察范围触及到古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埋藏在地下的古老文明,不断用一个又一个奇迹改变着人们的视野。这时,发生在浙江千里之外的陕西的一场大地震,意外的引出了“秘色瓷”的下文。
重现天日,法门寺暗藏千年的瑰丽
1987年的陕西,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已经持续了数月。在中国最大的佛教寺院——陕西扶风法门寺内,方丈正在安排弟子修葺破损的院墙,前些天的一场地震使寺内的一些院墙垮塌了。忽然间,院内传来一声巨响,人们慌忙寻声而至,不由得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在冲天的黄土中,法门寺的标志性建筑——传说中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宝塔,竟从中轴裂开,其中的一半轰然倒塌了。
宝塔坍塌,对于法门寺方丈而言是一场不言而喻的灾难,但对考古学家,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揭密时机。史籍中记载,法门寺塔下有地宫,里面埋有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舍利和无数珍宝,但一直未被证实。
2月27日,考古人员开始对塔基进行发掘。
4月2日上午,清理完塔基下的埋土后,一个一米见方的大理石盖显露出来,人们小心翼翼的将石盖掀开一条缝,借着光线向里观望……一片金碧辉煌。
接着,按照专家的推测,在距塔基正南方14米的地方发现了进入地宫的甬道口。顺着阶梯状的甬道,步下19级台阶后,一道石门显露出来,门头的两只凤鸟体现出典型的“唐风格”。第二道石门前交叠横卧着两块石碑,一块记载着印度的阿育王将佛指舍利赠送法门寺后,中国历朝供养的盛况;另一块石碑上,则刻满了唐代皇帝为供奉佛指舍利所进献的各种珍宝的种类和数目,即所供物品的账单。在逐字逐句仔细辨认后,几个字突然跳出来搅动了所有考古人员的心田——“瓷秘色碗七口,瓷秘色盘、(碟)子共六枚。”物帐碑上“瓷秘色”三个字,令在场的人们心头一惊——难道在法门寺地宫的这道石门后,会意外收获早已失传于世的“秘色瓷”?
迷雾缭绕的“秘色瓷”终于重现天日了,这些精美绝伦的杰作,是古陶艺术品中的无价之宝。
打开第三道石门,拨开潮湿的泥土和破碎的砖瓦块,一个银质的风炉显现出来。就在揭开风炉的一刹那,奇迹出现了:一个被早已腐朽的丝绸包裹的木盘下方,露出了一叠细腻精致的淡粉绿色瓷器。打开木盘后,清点眼前这些瓷碗瓷盘的数量,竟和对照物账单完全吻合,正好13件。每一个碗都由质地上好的纸包裹,上面画有宫女图,圆口、花瓣形口的瓷碗、瓷盘,湖水般的瓷釉,玲珑剔透,如冰似玉,尘封千年仍旧莹润如新。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文字记载与实物严格对应,是古人烧制特供秘器的铁证。“秘色瓷”不再只是一个神奇的传说,而是真实的存在。唐代帝王曾经把它当作一种最高级别的礼品,深埋在不为人知的地下,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虔敬。
就在人们准备进一步深入谜团时,忽然出现了另一种质疑:法门寺内的秘色瓷,并非来自越窑,它的产地,很可能不在浙江!
难道文献上的记载是错误的,这才会使陈万里和之后几代人在浙江越窑的努力都落空?如果真是这样,“秘色瓷”又来自何方?就在瓷器昭然摆在人们面前时,关于它的一切又都成了疑问……
去伪存真,八棱静水瓶破解产地谜团
如果地宫内的“秘色瓷”产自越窑,那么这种瓷器很有可能是一种青瓷。如果它们并不是越窑烧制的,情况将变得充满戏剧性:也许还有一种专门烧制“秘色瓷”的窑场仍埋在地下而不为人知;也许在那里能够找到传说中的秘密配方……
就在这时,在法门寺地宫内连接前室与中室的甬道中,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一只八棱静水瓶。这支瓷瓶虽然没有同其他13件碗盘放在一起,但无论质地,还是釉色,都与地宫内的其它“秘色瓷”如出一炉,足底均清晰可见一圈点状斑痕。据此判断,它应该同样是“秘色瓷”,也就是说,法门寺地宫内出土的“秘色瓷”,不是13件,而是14件!
正是这只八棱静水瓶,成了破解谜团的铁证。在浙江上林湖越窑遗址中,人们也曾经找到过这样的静水瓶,经过对比,人们发现,相距千里的两个瓷瓶竟是惊人的相似。
至此,“秘色瓷”的轮廓渐渐清晰了:传说中的“秘色瓷”确有其物,陕西法门寺地宫内的瓷碗、瓷盘和八棱静水瓶就是确凿无疑的证据,而这种瓷器的产地,是千里之外专门烧制青瓷的浙江上林湖越窑。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南方的越窑就已举国闻名,聪明的匠人们不断完善着青瓷的烧造技术,其中的精品如冰似玉,令人惊叹,最终,成为皇室专用的特供品——秘色瓷。
“秘色瓷”是一种产自越窑的青瓷,这结论听起来顺理成章,又与史书上的记载遥相呼应,看来,谜团似乎已经破解。然而事实上,沉浸在一片喜悦中的人们还并不知道,真相仍旧掩埋在上林湖的一片废墟之中。
真相大白,科学实验揭开千古神秘面纱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副研究员冯松林,在2003年第三次来到上林湖,探询不久前废墟中的新发现——上林湖堆积成山的陶瓷碎片中含有的匣钵碎片比较特殊。
匣钵是专门用来装、烧瓷器的容器。烧造时,先将塑好的胎装进匣钵,再将匣钵放入窑炉,这样一来,既可以保护瓷器,也可以更有效的利用窑炉内的空间。一般说来,匣钵所用的泥胎,质地都很粗糙,而且作为装载容器不用密封,以便重复使用。然而在上林湖越窑中,却有一种特殊的匣钵,选用上等胎泥,在装入器物入窑前,还用釉料将口部密封。古人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不由得让人又一次想起了那个传说:要烧成秘色瓷,必须使用一种秘密配方。
如果“秘色瓷”是一种青瓷中的精品,那就意味着,它跟一般青瓷都使用同一种胎料,涂同一种釉料,放在同一窑炉中烧制。只是在开窑后,那些质量较高的上品,才被单独提取出来,并冠以“秘色瓷”的称谓,供奉给朝廷。也就是说,秘色瓷只能偶然获得,与传说中的秘密配方毫无关系。然而,特殊匣钵的存在却分明在告诉人们,古人在生产某种瓷器时,使用了特殊的方法。在这些匣钵里,到底装着什么秘密呢?
冯松林决定用科学实验解开谜团:经过射线照射,每种物质都会发出自己特有的射线,测量这些射线,就能知道这种物质的组成元素和含量的多少。用这种办法,让越窑中的青瓷精品与“秘色瓷”分别接受照射,对比它们的数据,就应该能够得到某种答案。如果数据一致,证明两者是同一种东西;如果区别显著,那就证实在看似相似的“秘色瓷”与青瓷之间,暗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经过若干个小时的采集,所有数据都被精确的记录下来。数据显示,“秘色瓷”胎样中锆、钴、铪、铀等元素含量较高,而在青瓷样品中,这些元素的含量则不是主要成分。这种差异说明了什么呢?
“秘色瓷”的胎泥经过了极为严格的筛洗,胎料中的成分已经发生了变化。可以肯定,从最初的制泥工艺开始,“秘色瓷”就已经被特殊对待了,如果只是偶然获得的,古人又怎么会在第一步就有意采取一些不同的措施呢?这个试验结果,似乎隐隐约约的指示了另一个方向——“秘色瓷”很可能是专门烧制的!如果“秘色瓷”真的像传说中提到的那样,使用了秘密配方,那这个配方,就是用在釉料上。
研究人员利用“无损分析”法,用X射线取代了中子辐照,直接让器物接受照射。几天后,关于釉层的综合分析结果出来了。在釉料的选用上,秘色瓷也与青瓷有区别,也就是说,秘色瓷的确使用了一种特殊的釉料。这是古人刻意为之的第二个证据,它与胎的分析结果内外呼应,提供给人们一个全新的答案:“秘色瓷”应该是专门烧制的而非普通青瓷里面一些好的品种。同时,这也是用第一次尝试用“无损分析”法检测古代文物的巨大成功。
科学实验与特殊匣钵,从不同的角度勾勒出关于“秘色瓷”的全新轮廓:一千多年前,在南方专门烧制青瓷的越窑,聪明的匠人们试制出了一种特殊的瓷器,这种瓷器从一开始就被区别对待,选用精良的胎料,施涂特殊的釉料,在入窑前还要在匣钵上加以处理,最终烧成了润泽如玉、盈透似水的“秘色瓷”。产自越窑的“秘色瓷”,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青瓷,而是由越窑创烧出来的一个新品种!
传说中的“秘色瓷”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那个古老的传说最终被先进科技证实了存在。这个直接脱胎于青瓷的特殊品种,曾经是中国陶瓷史上登峰造极的佼佼者,然而它却伴随着一个王朝的衰落而沉寂了,直到几个世纪后,“秘色瓷”再次出现,人们才真正了解了它的传奇。
然而,关于它的故事并没有结束,釉料上的秘密配方到底是怎样的?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古人会不会为后世留下些什么?这一切,仍旧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在探索真相的路上,总能拾回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