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陶瓷百科

Ceramic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瓷百科 > 瓷都艺术文化渊源

浅谈陶瓷粉彩的艺术特点与发展

来源: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时间:2014-08-13 编辑:张博 点击:2886

“粉彩”是陶瓷美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明珠,也可以说是陶瓷百花园中一枝绚丽的花朵。景德镇的“粉彩”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制作经验,不仅在国内首屈一指,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在祖国的文化史册上,可说是展示出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粉彩是从五彩(古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至今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清康熙时代,五彩的表现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在设色上仍局限于少数几种。这里因受清初画风的影响,使五彩概括提炼的装饰风格,逐渐趋向工致秀丽。在色料上也开始吸取其它工艺品的养料,采用了珐琅彩的不透明玻璃白,特别是填的颜色和洗染的颜色,从珐琅料中引用,移植过来,使粉彩绚丽而柔和,于是最早的粉彩面貌基本上保留了古彩的特点。至雍正时,才正式有一种用平填不加洗染光暗变化的粉彩出现,叫做雍正粉彩。其效果已有五彩刚劲浓艳的风格,而渐趋柔和佚丽同时降低了烧成温度,因此又叫“软彩”。以后经过继续发展,丰富和提高了各种表现手法,逐渐形成了粉彩的特有风貌。至乾隆时期,制作精益求精,在技术的艺术的表现上达到 了高度的成就,出口极为精美。有名的“古月轩”瓷器,就是那时候的特有产品。所以人们一提到粉彩,总要以雍乾水平作为标准。

粉彩颜色比古彩大有增加,也就是说色相相当丰富了。由古彩的平填发展到粉彩有光暗变化的洗染,使每一个不同的颜色又能分出数种不同明度的变化,这样便大大丰富了彩绘艺术。这种发展,是粉彩在艺术表现上、风格上,更多地趋向中国传统的绘画方法,更多地吸收了国画章法构图以及颜色方面的传统技法,同时比五彩减少了图案装饰性,而更接近于现实生动自然的形象。我国从事绘瓷的高级艺人,大都擅长于绘制国画,或善于模仿,擅长瓷画起稿,当时有不少画家参加绘瓷工作,所以出现过许多绘画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在雍正时代,花鸟颇受浑南田的影响,画面显得清韵秀美;至乾隆时代,又受南苹、邹一圭、蒋南沙、郎世宁等画家影响,画面更趋精致纤巧;道光年间的人物画法改进画风,画面简洁清丽;至光绪年间,又多借鉴于吴友如、杨细润等画家的风格,所画仕女苗条修长。直到后来,许多瓷画家都因对某一派画家的风格有过研究而受其影响,至今从许多画面上仍然可以看出类似伯年、鹤巢、马骀等画家的笔情画意。

粉彩的艺术效果,以秀丽雅致见长,这是与清白精美的资质分不开的,它们互相衬托,相映增辉。在画面上,多以细腻的笔法来进行装饰,但也竭力避免不必要的繁琐细节,以达到清韵美,具有装饰性的绘画风格。

粉彩画面所表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古典人物故事;也有描绘祖国的壮丽河山及新的建设面貌;还有自然界各种美丽的花鸟、草虫、瓜果等等;此外,还可用粉彩来描绘各种图案纹样,均能收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在工艺技术上,粉彩一般有画、彩、填、洗、扒、吹等技法。“画”主要是用油料描绘形象轮廓线条;“彩”是用油料彩出画面浓淡深浅的色彩;“填”是用大苦绿、雪白、玻白等水颜色填色;“洗”是在填好的玻白上面,用油或水洗出法洋红、浅绿等色彩;“扒”是用针笔扒出丝纹;“吹”是用特制的吹管吹色,以达到某种特殊的深浅效果,普遍运用于吹桃子及各种色彩地皮,扒出花纹。由于粉彩所用的色料,都是以矿物质配成,很不容易掌握它的特性,所以填色时有一定的困难,必须经过相当时期的磨合,才能达到使用上的熟练程度。粉彩色料的配制,具有传统特色。烧成后在瓷面有一定的厚度,光泽透亮,能经久使用不致磨损,非常适于各种日用瓷器和艺术瓷的装饰。

粉彩的烧成温度比新彩要高,比古彩略低,大约在700度左右烧成。颜料以洋红最难掌握,温度偏高偏低都易影响色面,所以一般都以洋红的呈色作为烧成的标准。

粉彩为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景德镇从事粉彩生产的人员众多,并拥有较多的瓷画家。他们不仅恢复和继承了我国粉彩优秀的传统技法和风格,而且有了较大的创新发展,近年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进入空前繁荣的喜人景象。

Copyright © 2012 景德镇市传统粉彩瓷研究院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邮箱:jdzcyjyx@163.com  赣ICP备190129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