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Category Classification
- 瓷史讲坛|新时代艺术陶瓷的百家争鸣——说装饰风格

当代景德镇陶瓷在装饰风格的发展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装饰风格方面,清代以来陶瓷艺术领域的繁缛、满饰、华贵的“宫廷”画风得到普遍改进,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简约、空灵、淳朴、明快的风格,更...
[详细]2018-08-23
- 瓷史讲坛|新时代艺术陶瓷的百家争鸣——说造型

景德镇当代艺术陶瓷依托千年的制瓷历史与文化底蕴,已再度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当代艺术陶瓷首先是通过器物造型的变化来表现出来的。当代陶艺家不断追求陶瓷器物造型的变化,在传...
[详细]2018-08-22
- 瓷史讲坛|春天的故事(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景德镇陶瓷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审美情趣,融合民族艺术文化,借鉴西方文化艺术,陶瓷艺术家创作观念逐步开放,艺术表现形式不断加强,陶瓷艺术领域的艺术探索也...
[详细]2018-08-17
- 瓷史讲坛|春天的故事(上)

随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景德镇陶瓷业进入了一个全面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它的多样性、科学性,陶瓷产品更...
[详细]2018-08-17
- 瓷史讲坛|什么是“文革瓷”?

“文化大革命”时期陶瓷艺术受到了当时环境的极大影响,极端的文化政策改变了陶瓷艺术者的地位和组成结构,政治所主导的时代也使得陶瓷艺术从过去阳春白雪的工艺品,或者以收藏供奉为目的的宗教...
[详细]2018-08-15
- 瓷史讲坛|“调整时期”的景德镇陶瓷业

1960年冬,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认真总结了“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对全国各项工作作出了正确的决策。
[详细]2018-08-13
- 瓷史讲坛|“大跃进”年代的景德镇陶瓷业

1958年至1960年的“大跃进”,目的是为了加快建设步伐,然而,由于主客观原因,结果却事与愿违,1960年,景德镇瓷业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但是,“大跃进”的浪潮,也为瓷业的发展起...
[详细]2018-08-12
- 瓷史讲坛|什么是“建国瓷”?

新中国成立初期,郭沫若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他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了组织建国瓷生产的建议,旨在抢救、挖掘和恢复全国各地的名窑名瓷,弘扬祖国的民族文化。
[详细]2018-08-11
- 瓷史讲坛|万丈高楼平地起(下)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景德镇制瓷业在社会主义改造的推动下,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很大一部分企业在生产形式及管理方法上依然十分落后,加之改造过急,工作过粗,形式单一,这些因...
[详细]2018-08-11
- 瓷史讲坛|万丈高楼平地起(中)

新中国成立初期,景德镇制瓷企业的规模极小而且非常分散,1949年,全市共有私营瓷厂2493家,平均每个厂子不足5人。为便于管理改造,1951年,景德镇决定引导这些私营企业分批进行私...
[详细]2018-08-09
- 瓷史讲坛|万丈高楼平地起(上)

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宣告解放。当时,全镇人口为11万余人,其中瓷业工人1万余人,连同家属在内共5万余人,占城镇人口的近一半。
[详细]2018-08-09
- 瓷史讲坛|珠山结社志图新—说名家(下)

“珠山八友”在20世纪的上半叶,他们以变革创新主力军的姿态,活跃在中国陶瓷艺术界,他们在瓷艺创作上的表现形式、品味、格调、审美旨趣和艺术家个性追求都迥异于以往,从而把陶瓷艺术瓷画表...
[详细]2018-08-06
- 瓷史讲坛|珠山结社志图新—说名家(上)

“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粉彩瓷画,在浅绛彩瓷绘画基础上,以中国画文人画的形式作粉彩瓷画,强调瓷画家的创作主体意识,用中国画的技巧、方法在瓷上作画,改变了千百年来景德镇陶瓷由皇家审美理...
[详细]2018-08-05
- 瓷史讲坛|珠山结社志图新—月圆会

民国10年(1922年),在喜好艺事的浮梁县(景德镇民国时隶属浮梁县)知事何心澄的倡议下,组织彩瓷名家与陶业有关人员二百多人,在景德镇佛印湖畔逸心公园景德阁成立“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
[详细]2018-08-04
- 瓷史讲坛|跨世纪的文化碰撞—聊新粉彩瓷

新粉彩是在传统粉彩与浅绛彩彩瓷的基础上,创新求变的一种新的瓷画艺术形式,是以珠明料绘画纹饰,在根据画面内容所需以浓淡相间的粉彩色料填色,经780℃左右的温度彩烧而成。
[详细]2018-08-03